文学概论(五):文学语言(下)
二、文学语言的存在形态
形式逻辑三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v.s. 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隐喻、反讽、含混)
隐喻
隐喻metaphor,转移、传送,一物的若干方面被带到或者转移到另一个物上,将A设置成B。e.g. 桌子腿、火冒三丈、夫妻表示君臣…。下面是对隐喻研究的多种思路
- 相似性的隐喻观:亚里士多德《诗学》“认识事物的相似关系”。隐喻原则:关系不应太远;应取材于美好事物。
- 亚里士多德,常见的隐喻类型:(纲目科属种,属更高一级)借“属”作“种”(面包是人民的基础需求);借“种”作“属”(时间是一把杀猪刀);类比(A之于B犹如C之于D)。
- 亚里士多德对隐喻在诗学和修辞学(https://zh.wikipedia.org/zh-cn/修辞学)方向,会造成模糊,需要恰到使用,不具有认知作用,只有装饰作用
- 明喻和隐喻:有没有明确说出来,“他是一个猴子”,“他像一个猴子”,明喻属于隐喻
- 语境互动的隐喻观:瑞恰兹《修辞哲学》:从修辞学转到语义学,”隐喻的唯一判别标准是一个词同时代表两种思想“,是一种语词的转换与错位,根本上说是一种不同思想交流中间的挪用,一种语境之间的交易。强调互动大于相似
- 例子:夏目漱石:I love you - 今晚月色很美,I love you too - 风也很温柔
- 理查兹:”本体喻体之间的张力“;布莱克:”通过联合两个独立的意义系统,将其置于人类经验中,由此生成新的意义视角“
- 人类认知现象的隐喻观:与心脑科学、神经系统、思维过程有关的认知现象。莱考夫、卡勒等人研究: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情,人类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
- 方位隐喻(赋予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迷惘之上“);实体隐喻(有形喻无形,”脑海“);结构隐喻(用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结构模糊、界定含混的概念,”人生是旅途“)
- 隐喻是人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通过把抽象转换成具象表达出来。卡夫卡:隐喻是我对写作感到绝望的许多东西之一,写作不能独立于世界。
反讽
反讽ivory,原意为”佯装无知者“,苏格拉底扮演的角色。”言意悖反“。新批评把反讽中性化,反讽被视为诗歌基本的结构元素之一。e.g.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布鲁克斯: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称之为反讽。e.g. 华兹华斯《露西》中悖反的张力。
反讽形成的社会根源——现代诗人比古代诗人更喜欢运用反讽,是因为共同承认的象征系统已经破碎了,人们对普遍性抱有怀疑态度,因此现代诗人企图使用反讽复活疲沓、枯竭的语言,激发、恢复读者被商业化的艺术所迷惑、败坏的阅读体验。
卡勒《结构主义诗学》:文本层面,表层叙述与深层叙述的不一致;结构层面,反讽性文本诱导读者打破既有的阅读期待,引入反思性因素进行批判性或症候性阅读。e.g. 鲁迅《幸福的家庭》写一个正在写《幸福的家庭》的作者不停被妻子打扰
含混
含混ambiguity,燕卜荪的定义:”任何语义上的查边,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清辉玉臂寒“
雅各布森的观点:超出语言,信息编码、传播与接受。诗歌自然的和本质的特点
罗兰 · 巴尔特表示:含混对于文学是必须的。与实用语言的含混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