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中真的有普遍的东西吗?基于个人感受的文学真的能诉诸共通的规范吗?
    1.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灵感、天才是不可复制的
  2. 理论会杀死理论吗?
    1. 文学的不可划约性,不能进行抽象研究。艺术本身是为了反教条主义,文学理论与此宗旨相悖。
  3. 文学理论是为文学实践服务的吗?
    1. 理论源自实践,也要回到实践。《文学理论教程》,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事实并非这样,如果这样的话作家应该是最权威的文学理论家。

什么是文学理论?

  1. 无法用本质主义的方式定义,并不存在单数的文学理论。不存在源于文学并仅仅适用于文学的独立理论

    → 文学理论不是什么?这样反过来定义吧

  2. 文学理论与美学、比较文学、艺术学理论的差异

    1. 美学:对审美和艺术现象的思辨研究,不讨论文学活动以及文本解读的具体问题,偏向哲学
    2. 比较文学:寻找与把握不同民族文学的共同点与问题,这里与文学理论相通,但是主要是跨国别等的研究,文学理论是更普遍的
    3. 艺术学理论:关注更广泛的艺术
  3. 与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差异

    1. 文学是与时代同时出现的;与文学是历史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点,是有所区别的。
    2. 文学批评:确定的静态标准和规范,可以针对具体作品和作家;文学理论不存在具体的标准,不针对具体作品,追求共识
    3. 文学理论不包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后者借鉴了文学理论,但是不可区分的
    4. 保罗弗莱:文学理论不关注评价,不把价值判断作为具体标准,而是追问为什么。理论中有怀疑主义,但文学批评总是在坚持某种原则。一个是阐释,一个是评判。
    5. 文学理论比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后起。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方法论自觉的基础上产生的。19世纪末期才有。杰斐逊和罗比认为,文学理论的兴起是对实证主义和文学批评的反拨。

文学理论是什么?

  1. 什么是理论?
    1. 不断衍生、相互争辩、永无止境的理论,”主义“和人名成了人们恐惧和焦虑症的源头。
    2. 乔纳森 · 卡勒总结的理论的四个特点
      1. 跨学科:追求普遍性
      2. 分析和推测:找出我们称为性(对我们认为天经地义、习以为常本义的追问)语言、写作、意义、主体的东西中包含了什么
      3. 对常识的批评:对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4. 自反性:关于思维的思维,自我解构和追问,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3. 理论直接讨论的对象是观念

案例之一:福柯论性

  • 《性史》:现在所了解和谈论的性是现代话语实践创造的,并非起源,而是结果。并非一直被压抑需要解放,而是在现代话语实践中被创造出来的。(性的观念是反常识的)
  • 性是”话语实践“制造出来的。同性恋是一直存在的,把同性恋当做个人认同和本质性的则是现代性的新的行为。e.g. 在古希腊同性恋非常正常,这只是行为,而非代表人的本性。
  • 通过对性的观念的研究,更好地认识自身

案例之二:德里达论写作

  • 从卢梭《忏悔录》中对写作和经验的讨论出发,分析了事物与符号、文本的关系。
  • 一般认为写作是言语的补充,语言指向被描述之物;而实际上只有写作的文本,”没有文本之外的东西“。当你认为脱离符号和文本,得到了事实本身时,多发现的只是新的文本
  • (卢梭《忏悔录》)卢梭讲华伦夫人,华伦夫人不在的时候,卢梭通过她碰过的东西(第二性的东西)替代华伦夫人,而华伦夫人在的时候(第一性在场),卢梭仍然通过她接触的东西替代。另一方面华伦夫人也并非第一性,而是卢梭恋母癖的替补。没有客观绝对的第一性可以满足。文学也是同理,语言是事物的替补,书写是语言的替补,不存在客观存在的第一性,只有不断递归的替补。
  • 挑战了常识
  1. 什么是文学理论?
    1. 学科建制:中国大学教的文学理论源自苏联”文学学“,源自德国19世纪”文学科学“
    2. 知识形式:伊瑟尔《怎样做理论》文学理论的演生史
      1. 古希腊-18世纪:亚里士多德诗学,创作艺术的秘诀,如何”制作“艺术。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
      2. 19-20世纪:哲学美学,思辨出发,通过定义来决定艺术的性质,赋予艺术本体论基础,如何认识艺术。黑格尔《美学》,阿多诺《美学原理》
      3. 20世纪:理论。从哲学美学加于其上的整体性中解放,解释内在于单个作品中的诸多不同方面。

为什么需要文学理论?

  1. 近代认识论的兴起,主体的诞生使主体与其对象的总体破裂,由此造成怀疑主义
    1. 理论的兴起与近代认识论的诞生息息相关。作为理论的特征与怀疑主义的现代性有关。三处”疯子“的文本: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如何确定自己没有疯,哈姆雷特可能是疯子也可能不是(哈姆雷特一直在犹豫徘徊,因为他失去了对确认观念的信任,在怀疑一切),塞万提斯的唐吉坷德是一个不自知的疯子(他相信的东西并不是真的)。疯子:我们的想法与社会脱节,并不存在确定的规范。
    2. 因为失去了对意义的总体解释和保证,才需要对意义的解释和追问
    3. 从相信上帝,到怀疑一切,如何找到绝对、确定的东西?笛卡尔认为意识中的现象对我来说是绝对存在的,”我思故我在“,唯一不能怀疑的我在怀疑(悖论)。走向主体中心。对一切事物的自然态度被打破,而是我认识中的世界。
  2. 现代日常生活的直接性是建立在丰富的中介系统上的,要获得对生活和食物的真正理解,即必须越过直接性的感受,以理论穿透这些中介系统
    1. 卢卡奇: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中介(电脑是如何来的?工作原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人为改造的,不自然的)必须以理论揭开表面直接性的假象,还原整个中介过程。
  3. 现代社会对理论的需要也使艺术变得更具有反思性,文学和理论之间出现了大量的互渗现象。
    1.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认为:现时代的世界精神更适宜以反思性的哲学来把握,而以直接性(古希腊,形象和情感完全结合)为特征的艺术则不再是把我世界精神的最佳方式。艺术本身要适应这一世界精神也需要使其变得更有反思性(内在超过外在,圣经:亚布拉罕献祭孩子的描写非常简单,内在机理性的,”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没有对形象的表达)。

文学和理论的互渗

  • 理论作用与文学创作:弗洛伊德心理学→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小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萨特存在主义→戏剧、《恶心》
  • 文学作用与理论:理论家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思想资源,将文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其他方面的理论扩展
  • 文学对新理论更敏感,文学领域的人更愿意接受新的理论。某种语境下,文学已经进入困境了。(人工智能文学可以很好地模仿大众创作,但在此之中能寻找到内心的触动吗?还是在先锋文学、实践文学中?)

我们真的能够自由地感受文学吗?

在当代意义上,很难做到赤裸裸地感受文学。在面对作品的时候,有太多的先见和中介系统;文学作品同样在丰富、迷雾般的理论中介中。不能只把理论当做文学实践的替代。文学理论不是为了实践服务的工具,而是在现代复杂语境下产生的(?)

  1. 文学理论的危机:其主导地位在被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理论、文化批评

    → 文化理论、文化批评在文学理论中的盛行造成了文学理论的泛政治化。布鲁姆”我们不再有大学,只有政治正确的庙堂“,理论先行,脱离文学之外,反而吞噬了文学

  2. ”理论应该停止”。苏珊桑塔格:需要艺术色情学(直观感受),而非艺术阐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