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二):文学是什么(下)
为什么没有文学概论(一)呢?因为当时还没想到蹭这个课 :)
感谢赛百味和M属性大爆发先生的推荐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四要素:世界(摹仿论)、艺术家(表现论)、作品(客体论)、欣赏者(实用论)。六个角度
摹仿论mimesis
- 与创新poiesis(诗)相对,18世纪前主导,艺术摹仿自然。
- 柏拉图驳斥他所说的两种摹仿:表演、扮演(对应第一、第三视角)和再现(对观念的再现)
- 亚里士多德《诗学》:1. 人摹仿的本能;2. 人从摹仿的成果中获得快感 → 诗艺的产生。用摹仿的媒介、对象、方式分类。悲剧: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摹仿(时间、地点、人物)。
- 达芬奇“镜子说”:再现representation。完全如实地表现对象。亚里士多德强调人与摹仿对象的关系,达芬奇不强调摹仿者,强调还原。越妙肖越完美(塞万提斯《唐吉坷德》)。给自然照镜子,品行,现象(莎士比亚)
- 莱辛《拉奥孔》:不同艺术种类应该采用不同的摹仿方式和风格。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哀号?为什么诗歌可以毫无节制地表现痛苦,而雕塑只表示其高潮前一刻?画摹仿物体(空间艺术,形体颜色),诗摹仿动作(时间艺术)。
- 《荷马史诗》里几乎没有对静态的描绘(盾牌:没有描述图案,而是描述制作过程,口头语言,静态则会让人感到厌倦)
- 化静为动的三种方法:借动作暗示(山舞银蛇),用效果暗示(行者见罗敷),化美为媚(巧笑倩兮)。
- 从摹仿论到表现论(19世纪,浪漫主义):
- 托多罗夫《象征理论》的三个等级:不完美地摹仿自然;摹仿美的自然;摹仿说成符号的两个方面,能指(摹仿媒介)和所指(摹仿对象)之间的一种理据性,要关注模仿的媒介本身,即诗的语言特性本身,超出了摹仿论。
- 莫里茨:以自然当作原型,同它一样进行创造和创作 → 从模仿到创作,做上帝在做的事。从mimesis走向poiesis
- 反映论的兴起从小说这一新叙事文体的兴起开始(小说的兴起和小资阶级的兴起息息相关)。
- 反映论更强调对社会内容的再现,将社会生活看做现象-本质的二元结构。透过现象反映本质。巴尔扎克:做法国社会的书记员
- 分化(对现象-本质的强调倾向):
- 东欧、沙俄的民主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强调本质,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的直接表象背后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本质;列宁;斯大林时代的简单化和绝对化(只有…才是优秀的作品):强化了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政治功能;反映论依赖于作者的立场和意识
- 法国自然主义(本质是作者的误解,展现现象让读者自己寻找本质)→ 象征主义、现象主义。排除作家主观性,反映客观。福楼拜:越富于个人色彩,你就越软弱无力。左拉:小说家最高的品格就是真实感。难道越琐碎越真实吗?其实越琐碎越主观(王家卫:距离他只有0.0001厘米,实际泄露了主观性)。《尤利西斯》。也脱离了反映论的大纲,走向了象征主义。巴尔扎克《不为人知的杰作》,对真实的追求摧毁了形象本身,某种对摹仿论本身悖论的寓言。
表现论
- 文学是作家情感的表现和内心世界外化的理论主张
- 艾布拉姆斯:内心世界外化,浪漫主义。转向主体的内在。从个人主义出发,不是理性主体,还是情感主体。抒情:“文,心学也。”
- 表现论与情感流溢:华兹华斯:一切好诗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 表现论与自我:艾布拉姆斯:以诗人为圆心画出的圆。与平等主义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有权利表现自我。“不平则鸣”:一方面,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兴起。自我表现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赛雅 · 柏林:浪漫主义源自德国中下层知识分子。另一方面,法国大革命失败与相关理想(自由、平等、博爱)受挫。无法成为拿破仑,在政治领域无法实现抱负,于是转向非政治,成为弥漫着感觉观念和想象的领域。
- 表现论与想象:现实的碰壁和内心的想象欲,用想象的驰骋代替疆场的驰骋。柯勒律治:想象是诗歌的灵魂。伊戈尔顿:浪漫主义并非消极的逃避主义;科学理性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越来越远,自然从母亲到原料,人际关系从血缘情感到工厂中的两个齿轮。资本主义社会让人残缺。对完整的人的想象。
- 表现论与自然。强烈的对自然的留恋和感伤。工业化社会中人的麻木、迟钝等异化状态的应激反应。席勒:希腊人并没有那么美化、眷恋自然,这种反差是因为自然已经从我们身上消失,我们违背自然。
- 表现论与神秘:资本主义导致对神秘的祛魅(万物均平等地化为原料)。因此出于理性、秩序的反对,强调神秘。转向诗人内部和作品自身的存在。
- 一方面,诗人的自我表现不需要考虑外在标准和评价。济慈。雪莱。
- 另一方面,艺术表达的不可言传,无法用理性概念进行分析
- 康德:诗歌语言“在我们身上激起一群无法表达的感觉和附带的表象”
- 走向艺术的自我表现:为了艺术而艺术。表现论通过艺术来表现自我来超越现实,但随着“自我”在其中的核心地位的弱化,就演变成人应按照艺术来生活,而非按照现实来生活。以艺术取代现实,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王尔德:个人符号大于其作品,把自己做成了艺术品。
客体论
-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将文学从其他外界事物中孤立出来进行考察,强调文学是一种语言的构造,文学的成功取决与作家的语言创造力量。把文学看成科学。20世纪最重要的观点。
- 马克斯 · 韦伯:三种文化价值领域。认知 - 工具合理性(科学技术);道德 - 实践合理性(法律道德);审美 - 表现合理性(审美艺术)。理性主义,找审美理性的合理性。
- 布尔迪厄:19世纪中叶的巴黎文学家为艺术而艺术,自我放逐,波西米亚的生活方式,以文学的形式革命导致其失去商业和政治价值。自律导向导致了语言的关注和锤炼,以文学语言的价值来厘定文学的价值。马拉美《纯诗》将混乱的日常语言提炼出纯粹的诗性语言。
- 20世纪初的重大语言学转向。
- 俄国形式主义:关注文学语言自身的语言和结构。雅各布森: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即使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科学视角)什克洛夫斯基:文学内部规律。陌生化,创造性地破坏习惯性和标准化的事物,把一种新鲜、童稚、富有生气的前景灌输给我们。
- 新批评:语义批评。兰色姆《征求本体论批评家》。
- 结构主义批评:后面细说。
- 实用论:强调文学对欣赏者产生的影响和效用的理论体系。历史中一直存在。
- 修辞学:智者通过辩论使人学会辩论,引申到诗歌。“给人教益”(文艺复兴至约翰 · 德莱顿,17世纪)、“使人愉快”(往后)
- 兴观群怨 → 教化作用。现代:梁启超《论小说和群治之关系》小说提高国民素质,改良社会风气。道德教育、认知提升。毛泽东:文艺要为政治服务,文学是社会动员的力量。
游戏论
- (睡过了,迟到了5分钟…抄隔壁同学的)从文学创作的发生、性质以及功能的整体上将文学归类为无功利的自由活动的理论
- 工具的游戏:语音游戏文本,谐趣之作,滑稽之作
- 自由的游戏: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的游戏。艺术:自由的艺术,手艺:雇佣的艺术。席勒:发挥康德的美学理论,美可以救治近代社会病根的作用。(《审美教育书简》:只有美才能达到自由,即超脱现实功利的效果)分工和等级分化,席勒:人的感性冲动(凡只是形式的东西转化为世界)和形式冲动(专注形式,把凡只是世界的东西消除掉),现代工业化只专注形式冲动,各个部分脱节,失去了感性冲动,因此需要游戏冲动。感性冲动诗人感到自然要求的强迫,理性冲动又使人感到理性要求的强迫,游戏冲动则要消除一切强迫,使人在感性和理性方面都获得自由。
文化论
-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学派,威廉斯、霍尔、霍加特,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思考。威廉斯:文学从reading ability的本义开始,指诗歌哲学等,现代意义的文学指人类整理经验的表达,”趣味“、”感受力“的审美品质,”想象性“,”民族文学“。Literature收到了writing和传播communication概念的挑战
- 有助于理解文学在文化活动中的地位, 又模糊了文学和一般文化、非文学边界的危险。文化理论、文化批评在文学理论中的盛行造成了文学研究的泛政治化。
- 文化论和中国古代的”杂文学“,在文学尚未自律的情况下,被当做一般文化看的,因为社会不复杂。现代文学文化论在文学理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和知识形态后出现的,因为社会太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