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十一月好像并没有发生什么,不过确实可能发生一件离谱的事情,比如说我尝试赴日工作,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了。我想这是一个有趣的经历——在幻想的风暴中,我快速又理性地做出决定,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剧烈改变——但事实上什么都没有变,生活平常且继续,一个平行宇宙尚未形成就坍缩了。

故事的大概梗概是:某天大半夜,我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个在日外企招人的帖子,要招一个Junior级别的开发,头脑昏昏中投了简历。差不多一周后,对面表示另一个候选人流程已经推到很后面了,建议我尽早面试,于是约了第二天的面试。再往后一天一面,连着面了四场,然后等了一周,然后被拒了。

这样听起来像一个怪无聊的故事。但其中有些有意思的点(也许?)——找日本的工作和我的任何规划毫无关系,这是我第一次用英语面试,且显然我完全没有准备。这次面试和我之前在国内企业有许多不同:开发的面试需要做代码题,之前面试国内的时候,我的习惯是先大概把代码写完了,测通了,然后跟面试官介绍我的思路;但是这次面完第一轮技术面以后面试官提醒我,最好是边写边介绍思路,全程和面试官不停地聊。之前面试的时候会着重介绍简历上的技术栈,具体如何实现的,但这次却充满了behavior questions:在完成项目的时候担任什么工作,如何促进团队合作,如何展现领导力,在实习中如何和领导沟通。之前投暑期实习做在线测评的时候,我记得有面经教人塑造一个踏实肯干、吃苦耐劳、不善言辞、无领导力的形象,在做测评的时候我总是想象我是我相熟的一个有点呆呆的同学(他的代码风格确实很漂亮!)。

另一点是由于如果收到offer要很快决定接或者拒,随着面试的推进,我开始快速了解相关的信息:岗位、公司、签证、薪资、行业、环境。四面结束后我决定:如果收到offer,就去。泰勒女士在champagne problems里唱:Sometimes you just don’t know the answer, ‘Til someone’s on their knees and ask you. 问题不摆在眼前,并不会想自己想要什么。这个决定看起来很离谱,但我彼时确实想清楚了。彼时感觉十分迷惘,想明白以后心里豁然开朗。

另外HR是一个澳洲口音很重的夸夸怪,彼时我正陷在抑郁情绪里。和HR通了两次话,每次他跟我说:你做得很棒!你表现很完美!要自信!等等等等。应该是例行公事,但确实是那周收到的唯二夸夸。每次打完电话我很开心地往工位走,一边走一边笑原来这种小事就可以让我这样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