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爱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每周跟爷爷奶奶打电话从一件开心的事变成了义务。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因此我与爷爷奶奶之间的关系比寻常人更亲密些。刚读本科时,有时可以打一个多小时,似乎有很多可以分享讨论,不过并不记得说了什么。
我想我记得的一个转折点是,大三准备保研的时候焦虑得很,和奶奶打电话噼里啪啦讲了一大堆,总之是要保不上就完蛋了的意思,对面沉默了一会,“无论如何…”,我以为会是“…我们都支持你”,但是她说“…你都要入个d”。这话中有种荒诞而功利的幽默,我也当笑话和朋友讲过。
往后就是进一步的独立和探索,也开始学会报喜不报忧。人生的前22岁一直循着社会与他们的期望长大,最近才开始有看似离经叛道的打算。至此之后,周末电话经常会在开始几分钟后转到相同的说教上。一是要爱国,先是国外水深火热,然后是杨振宁的故事,再痛斥不愿回国的留学生;二是谈对象,问我和我男票的关系稳不稳定——过两年花期过了就是老姑娘了,而男人四五十都能找,要他赶紧给你个承诺,别最后给耽搁了;三是尽孝道,讲些百善孝为先的故事,要是你出去不愿意回来,谁给你爸妈养老?我们到时候早走了,也不需要你管。话语变得无力,辩经已然乏味,回应显得敷衍,最终在麻木和压抑中挂断电话。
我想到我弟弟。几年前他开始不愿意上学,爷爷奶奶愁得不行,不上学可怎么办?教育他是他父母的事,于是爷爷奶奶只能找着机会说教学习的重要性。我问奇奇该怎么办,奇奇很惊奇地说,他不愿意上学肯定是因为上学让他很痛苦,为什么还要这样逼他上学,让他更痛苦呢?我也很惊奇,因为我们之前根本没想过弟弟会怎么想,只想着不上学不好,无论如何都得去上学。爷爷奶奶点弟弟的时候,他只沉默着扒饭。他当时在想什么?
我逐渐意识到,也许亲情的爱并不像小时睡前读物里描写的那样,是纯粹的、无条件的、永远支持的。也不得不承认,之前他们对我的爱与骄傲,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可以扮演“别人家的孩子”,乖乖地读书求学,符合他们的期待和他人的艳羡。爱是复杂的、要求回报的、多变的。爱夹杂着控制、攀比和淡漠。爱落在考试成绩、感情状况、政治面貌、未来规划上,也落在饭菜、衣物、被褥和琐事上。爱把几个不完美的人联系在一起,被互相的缺点缓慢地磨。但爱是爱。
朋友和爸妈去家庭旅行,回想上次和家人出去旅游还是十二岁,甚至有些不敢想家庭旅行会是什么样。爷爷奶奶一点点变老,共同话题越来越少,节日逐渐变得冷清,在家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想到这些的时候,心里总会觉得失落。
想起小时候,我总是问爷爷,“你爱不爱我?”爷爷说,“你要是把作业写完了,我就爱你”,“你要是把碗洗了,我就爱你”。这是一场儿时乐此不疲的游戏,背后隐藏着我未来才意识到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