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递交了离职申请,结束了三个月多一点的实习。这份实习是在上海某大厂某较为核心的部门的开发岗位,与刚入职时的兴奋相比,离职时更多的是“终于结束了”的如释重负。实话说,尽管我做的项目挺有价值,领导和同事也都很友善,这份实习我干得并不开心,原因如下。

原因之一是我的能力不足,或者说技术栈并不匹配。我在学校里研究的方向和工作的内容只略微交叉,工作时用的框架、工具和库很多之前并没有听说过。在学习了两周代码后,我便开始了开发工作,对这些工具也只能说一知半解,很多都是边做边搜索或看手册,并不熟练,也没有去系统地学习如何使用。这导致了我开发的低效,带来了debug时的莫大痛苦,大大增加了我的工作时间。有时我一整天卡在一个bug上,想不到解决方法也找不到可以问的人,实属穷途末路。如果deadline就在眼前,更是压力倍增。

原因之二是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公司是弹性工作制,没有上下班打卡,不过据我观察同事的平均工作时间差不多是每天11h,有的人也在大小周。我因为是实习生有更多自由。工作时间长并不是无事可做,硬在公司坐着营造努力加班的假象,而是确实有许多事要做,不得不奉献出大量的时间。正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忙得连轴转,许多人都在做从零到一的工作,不过这些项目在市场眼中是否有价值,会不会突然被砍掉就不得而知了。对我而言,工作时间超过某个阈值就会带来指数增长的痛苦,晚间时间被占据了也意味着工作日不会有高质量的娱乐和休息,比如说看电影或者出门打球散步。我差不多写了3000行代码,其实也不算多(我猜我领导也不太想给我太大的压力),不过由于基本上都是从头学起效率低下,也投入了过量的时间和精力。

原因之三是人际关系的淡薄。我和直属领导不在一个base,和同事的工作交流也大多在线上。最开始一个月我经常因为找不到人吃饭而烦恼;前两个月同事们聊的工作和tech的话题我都听不太懂,只能一整天不咋讲话,哐哐干饭;最后一个月终于有话可以聊,不过也快离职了(笑)。有点搞笑的是,实习了三个月连左右桌同事的名字也没记清楚,直到快结束实习去团建的时候才和同事们有一些工作之外的谈话,加了微信。平时我还算外向,很少在社交上如此窝囊。整体而言,我感觉同事间的关系淡淡的,交流只限于工作,上回实习遇着到现在还在约饭聊天的同事属实撞大运。公司员工流动性也很大,员工平均工作时长很短,我在职的三个月里就遇到几次大裁员。

原因之四是我逐渐失常的精神状态。春节前工作压力不大,我还经常健身锻炼,周末去打球或者出门四处乱转;春节后回来不知怎么(也许就是以上原因导致的)陷入了抑郁的情绪中,每天早上一睁眼想到要上班就开始难过,看到领导发来消息会莫名紧张,健身房更是一次没去。晚上十点多回家后感觉精疲力竭,躺在床上玩手机到深夜,第二天起不来于是晚点到公司,又不得不干到更晚,如此形成了完美的恶性循环。周末则在小出租屋躺尸到下午,靠方便面和外卖度日。入坑了塞尔达,有段时间无节制地玩,某天玩到了早上六点,后来想想可能是在无意识地逃避现实,这时的状态应该已经相当不对了。某天和王存义约饭,下午跑去吃潮汕牛肉火锅,才突然意识到除了上班疯狂蹬车的时间之外,很久没有见到太阳了。

实习快结束时,我和xx分析以上原因,他露出“I told you so”的表情,表示一开始建议我不去实习是对的(确实之前这样建议了,并非事后诸葛亮),不过我觉得这份实习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它给了我对于本科生来说较高的工资,给了提供我两回旅游的经费和一些自己的存款,使我初步实现了经济独立;push我学了企业在用而学校用不着的技术栈(虽然不知道在技术更新迭代这么快的今天,研究生毕业以后这些玩意有没有被淘汰);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很大一部分CS专业的学生的理想职业也许都是进大厂,我也曾有“大厂光环”,虽然对996的工作强度早有耳闻,但也没放在心上,觉得大不了干几年攒够钱就不干了。但按照我在工作强度远低于正职且没有生活家庭的其他压力的情况下,一个半月就快速抑郁的情况来看,“干几年”的计划应该还是过于远大了。我明确了我没法接受这么长的工作时间,也开始寻找探索其他更适合我的工作环境。对大厂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并祛魅,也许是这回实习最大的收获。

综上所述,我这段实习不开心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此外要感谢xx的情感支持,没有他我应该会过得更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