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看两本精神分析相关的书确实好容易变得魔怔,晚上回宿舍洗漱打扫完坐在床上看pdf,投入这种魔怔的感受中。各种理论的声称、科学化的过程和二元对立的争辩,不断完善的阐释不断提醒着我们的无知,无知令人惶惶,宿命渐渐袭来的感受令人瘫软无力。莉的姐姐得了某种精神疾病,从楼上跳下来,摔断了腿骨。莉在那几年恐慌长到和姐姐一样大会同样发病,幸运的是她并没有。莉一家对这一切避之不谈,之后莉一家几乎没和姐姐姐夫家来往,过节时回家,好像家里从来没有姐姐这个孩子。

同学写了五千多字的公众号推文,讲他在和园租了一年房子的经历,讲独居日子里的快乐、迷惘和崩溃。认真看完了,原来不熟的同学在一年前有过如此波澜起伏的心理活动。想到去年暑假因为失恋写了快万字的记录,过了快半年我又打开来看了一次,因为没打算发出来,确实十分真挚,不过彼时的自己和写作时的自己已经无法共情,而是隔着旁观的厚障壁了。写自己,然后最近开始意识到并且开始写我“自己写自己”这件事,本质上是写自己。高三下学期有过“厌烦到反胃”的感觉,想着高考以后一定要记录下来写一本小说,结果发现同样的感觉被萨特的《恶心》过于完美并远超本身地表达了,于是索然失去表达的欲望。同时期喜欢写一些暴露剖析自己阴暗面的东西,又会因为把自己暴露出来而焦虑害怕,挺多朋友劝慰我说“反正没人会认真看的”,表达对于普通人来说永远是说大于听。刚上大学发过一次tape提问箱——提问箱也是一种渴望被听到的表现,问我的问题至少是关于我的——收到的问题有“你的理想型是什么样的”“你觉得你自己道德嘛”“你怎么这么傻逼”,在认真回答几条后我删箱跑路。现在旺盛的表达欲有所衰减,但似乎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任文字符号重构生活,不知道是否是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