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分享欲
在百度上搜“分享欲”,第一页出现的文章标题有:
- 爱情的最高境界,其实是“分享欲”
- 分享欲,才是最高级的浪漫
- 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保持“分享欲”
- 失去分享欲就是散场的开始,恋爱中的分享欲究竟有多重要
- 好的关系,是保持分享欲
这是前段时间很流行的论调,我对于此是很不认同的。形式逻辑地看,这种“什么是最什么”、“什么是什么”的陈述十有八九是错的。我也很不喜欢“最高级”这种形容,抬高自己显得自己很清高很独特,同时贬低别人。分析陈述本身,有分享欲很好,在亲密关系里分享欲很重要,好的沟通往往可以促进好的关系,但是它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也不是最高级的浪漫,也不是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世界上比分享欲更能反应亲密关系情况的东西多很多,举例,出事重病时的不离不弃比对话框里的夕阳照片更能反应人与人之间的爱意。
“分享欲”和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你可以爱我,但是不时时刻刻分享日常;你也可以时时刻刻分享日常,但是并不爱我。没有分享欲的人可以完全不分享日常,有分享欲的人可以和很多人分享很多日常。分享欲的成本是低廉的,你不需要费尽心思做些什么——你只要分享就好了,简单地在手机上发消息就行。我并不知道为什么可以把这样一件事当做爱情的最高境界——我们都有沟通的欲望(或者没有),都想说话,都想被听到,都想知情。我们的欲望一拍即合,于是我们互相分享。聊得来的人自然会聊得更多,但是这与爱情有什么关系呢?
我很享受分享欲。我们得知对方的近况,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中update关于对方的信息,被逗笑而傻乐。很多时候一整天与我交互的只有手机上的消息、食堂阿姨殷切地等我点下一个菜的眼神和听不清我说了啥而发出的疑问,“啊?哪个菜?”,人类太寂寞,我爱好独处,也偶尔感受到孤独。落魄行走时收到夕阳的图片,似乎是很棒的体验。
我发现遇到事情,我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去分享。碰见什么好玩的事情,我首先想到的是去和别人说。但是去和谁说呢?于是我觉得也并没有必要说,说了又会怎么样,不说又会怎么样,仔细想想就觉得乏然。于是不说,也没有怎么样,生活很忙。说了也不会怎么样。我常常觉得我们是被互联网惯坏的,遇见任何事情都想发在网上,私信、豆瓣和空间,并且急切地期待回应。我们被信息裹挟着,被培养出一些信息相关的不安全感。立刻就想要信息被接收的通知与反馈,立刻就想接收来自别人的信息,我们对时间延迟的容忍度一再降低。
本质上还是对独处的惶恐畏惧,所以想一直分享,一直被分享。分享很好,但是一不分享就会不安并不是我希望的状态(目前我并不是这个状态,很好)。生活很无聊,很平淡,只有分享才能赋予意义,这样理解似乎也没问题。分享是说的,简单的表达。当我独处,完全与外界隔离开的时候,有时我可以体会到一些特殊的快乐,我不停地在思考,大脑觉得充实。
老一辈老说,“常联系!”。常联系才能有联系。每周我和爷爷奶奶打一次电话,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时间不长,但是我觉得很温暖很快乐,我切实地感觉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