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陀氏《雨雪霏霏》,这回没有代入感。主人公愤世嫉俗、歇斯底里、狂戾又自卑。他憎恶世界又被世界憎恶,嘲笑人群又被人群嘲笑,不断地攻击又不断地被伤害。他观察敏锐,情绪突变,思维偏激,极度理想化又完全囿于现实细节,他视角中世界与自我赤裸又伪善、扭曲而真实。起初报着轻视嘲讽的态度看主人公,后来又不禁动容而理解了。渐渐感受到,一定程度上他是我厌恶的人,一定程度上他也是我,一定程度上我崇拜他——至少他始终是充沛的,他从不麻木,他用尽全力去憎恨,他对内心完全坦诚真实。一定程度上他是许多人。我们都是这样挣扎着、旁观着、扮演着的,都是这样狂热着、堕落着、彷徨着的,都是这样反抗着、失败着、无奈着的。这是我们与社会与人群交互的方式——我们看清世界的丑陋,但我们犯贱地接近它,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它完全裹挟,挣脱的姿态多少可笑;我们暗中嘲笑局中小丑一样认真扮演的人们,我们故作清高不屑一顾,但是又羡慕财富、地位,心中悄悄地攀比,互相攻击伤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