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爱
是《信息简史》阅读课的期末作业之一“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的年代已离我们久远,“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于我也是从来没有的记忆。互联网时代的爱情始终信息相伴,而我们正在体会着它的愉快和悲哀。
迅速增加的信息量让我们更容易找到爱。南大学生自己开发的APP南小宝每年都会举办几次“七日情侣”活动,只要在平台上填写个人信息、参与匹配,就可以认识新的异性朋友,并和他们见面约会。这在祖辈的年代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互联网中海量信息的帮助下,我们寻找爱的途径越来越多。
信息让我们更快地陷入爱。我的父母和他们许多的朋友从认识到相恋往往要经过很久熟悉、互相暗恋或者追求的时间;而在我身边,有些朋友在线上聊了一个礼拜左右,线下见一面就在一起了。信息让人的思想开放,流行的趋势让我们觉得快速地在一起没什么。当面搭讪对腼腆的人始终困难,发出QQ好友申请显然更容易。与鼓起勇气约别人出去见面相比,断断续续发消息门槛更低。感谢信息的快速传播,我发送的消息不到一秒就可以到达你的手机,连同我藏匿的心意。
但信息相伴的爱情也有其悲哀之处。我们变得焦虑,因为微信上迟迟不出现的早安晚安而失落,因为过了一个小时还没有回复而感到不安。在信息变得迅速海量的背景下,我们对爱情的黏性要求也变高了,一条一条及时出现、包裹在对话框中的文本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我们的安全感。我身边异地的情侣有些徒劳地用不停止的消息缓解思念。
我们期待我们的爱情像网上别人说的那么完美,当抖音知乎说“我们值得怎样被爱”的时候我们轻信了,我们在做完攻略中“xx条恋人一定要做的事”以后感到茫然。信息让我们快速相爱,让陷入不良关系的人懂得及时止损,让别人甜甜的恋爱日常进入刷到的推荐列表,但也让我们焦虑、不满、怀疑。来自外部的信息始终没办法告诉我们爱到底是什么——因为这只能靠我们自己在恋爱之中体会。
我们追求爱情的syntax,却一再忽略了它的semantics,我的好友说我们是the loveless generation,也许信息之多快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我猜人类渴望爱的原因是相同的——我们“站在美丽的深潭边缘”,被心动的感觉一次又一次击中;我们期待牵手、拥抱和接吻,希望被陪伴、被理解、被爱,在交流中感到合拍和共鸣,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要那种身后有坚强后盾的感觉;我们渴望去了解另外一个有趣的灵魂,想看到对方大笑的样子,愿意尊重包容付出,期冀长久直到永恒。
我们对爱情本质的期待也许与信息传播的技术与手段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