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把无穷无尽的事情安排给他,让事情们巧妙地填满他的一整天。像高三一样忙?这可不行,优秀的高三学生每天基本上都可以做完自己的事情,在做完以后,他会获得某种充实的成就感,甚至可以忙里偷闲干点别的。我追求的并不是这样的效果。我希望的是每天的事情都做不完,比每天能做完的事情多一点或者多很多,这是随机的,但是不能太过火,不能是让人觉得绝望的事情的量。事情的多少应该恰恰放在那个让人觉得有些崩溃的边缘,使人时时刻刻神经紧绷,神经紧绷久以后就会有一种橡皮筋被拉扯坏的麻木感。扎辫子用的头绳,有弹性的东西都一小节一小节断在里面了,就像一只首位相接的死蚯蚓,却还兀自蠕动着。

什么事情?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你不分由说让他做的,是你要求他做的而不是他真正想做的,你得让他相信这点。这些事情与他短视中任何计划似乎无关,如果有关的话就让事情流于形式主义。你得让他认同这些事情,至少让他相信这些事情是有用的,如果对现在无用那就是对未来有用的。同时你不能让他对这些事情产生热情——所以事情必须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乏味。你能把握这个尺度吗?确实是很难把握很巧妙的尺度。

给一些惩罚和奖励机制。不能让他可以白白不做这些事情,作为惩罚,在分数上扣掉几分。分数有什么用?反正他需要追求些什么。不做这些事情会扣分,但做了也不一定加分,扣分以后总分就会下降,绩点就会下降。绩点有什么用?会影响保研奖学金之类,但重要的是人们认为它是重要的。有的时候人们盲目追求些什么,但站在十年甚至五年甚至一年后,那“什么”对大部分人是完全无用的,但人们以为它的有用的,于是人们忘我地抛弃一切地追求它。说实话,我特别喜欢看到人们这样,我感觉我就是那个无故被追求的东西,我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崇高。

先把人装满,但人是永远无法装满的。有时候他太久被事情包围,面对电脑屏幕乍生疲软,他整个人瘫下去,成为搭在椅背上的液体。他刚吃完饭,能量充足,却无力挪动一根手指。你看到裂缝,从眼睛下面开始生长,他的脸花掉,他在漏水。他充满了裂缝,更多未满的地方,可乘之机。

诱惑。毛细的缝隙遍布他全身,总体积巨大可是截面微小,放不下任何完整的事情。给一些不用动脑子的小事给他做,或者说不用“给”他做,把事情放在那里就好了,他闲不下来,早已习惯了做事情。给他一点小视频刷。他只需要做选择好了,上划表示不要继续看,不动表示要。他用自己的时间看小视频,同时做出了选择,他是自由的!但是他是否喜欢——绝大多数的视频没头没尾,里面的人都是吼叫着说完十五秒可以说完的话,肢体扭曲。为什么那个人要一直张着嘴,为什么是笑得要窒息似的bgm,为什么跳一样的舞,为什么他们要一下子粗鲁地往嘴里一下塞那么多东西。他不喜欢,可是仍然一直在看,并且下次仍然会点开来看。他坐在那里,心里什么都没有,这样的空虚让他慌张,所以他——或者仅仅是无意识地——拿出手机,习惯性地解锁,手指飞快地逃过去,躲进来。他会慢慢地不由衷地认同它。他是自由的;他是高尚的人;可是他是一个废物,他无能为自己做出其他选择。

只要他一直在看就好了,我不在乎他是否幸福,不在乎他是否真正地生活,我只要用户黏度,我要更多的他的时间。他看下去荒唐的广告,每条他看下去的广告都带来收益,并且他对这样广告的容忍度越来越高;他的思维变得简单,简单而易于管理;他不再想一些风月的无聊事情,好事,他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花在做那些为了让他感到忙碌而让他做的事情上。他失去兴趣,兴趣对他这样的人太过于昂贵了。然后他完全属于我。

他不会说看小视频刷QQ看点之类是他的兴趣,也没有必要让他这么说。他没有必要有任何兴趣——做什么事情都是半吊子的人做的事情并不能为全人类带来什么。群众基础?多么虚无缥缈的词,不如一则广告带来的收入来得实在。

结果是,他更加高效了:高效地进入我给的循环,他真的很忙,嘴角是痘痘,身份是工具。他阅读不了超过一面手机的纯文本,做不了超过五分钟的思考,不过这也不是他的存在之于我的初衷。他易于拥有别人的观点,也因此易于倒戈,他擅长不准确的对来自手机内容的观点复述,他是不太行的观点存储器,他本身空空。他一开始不快乐,但是也不是非常不快乐,那是麻木的不快乐,眼睛很累身体很虚的不快乐,马上这些不快乐会在他对一切的迟钝中变得不重要。

他会因为大家都是这样,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他以过来人的身份草率地阐述如此的合理性。活着,然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