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排小球迷感到恶心——评《夺冠》
当朱婷和当年的郎平站在同样的四号位跳起暴扣,身影重合,我果然热泪盈眶。
但仅仅从一个女排小球迷的角度,我多少次感到恶心,甚至在影片结束之前好久感到深深的失望。
一开始就不对劲。“这个7号是干部家庭出身,但特别能吃苦…”这个7号是谁?除了郎平,其他的80年代球员的姓名一个都没有出现。最后陈招娣去世的情节,煽了好一阵情,但陈的名字始终没有出现过。81年世界杯夺冠时的教练叫袁伟民,谁因为这个片子记住了他的名字?陈忠和全程只有一个称呼,“陪打教练”,陈忠和的指导给04雅典奥运会夺冠奠定了基础,但在这呢,他就是一个“陪打教练”。
这些值得记住的名字一个都没出现,你说这恶心不恶心?
影片的更名,“中国女排”到“夺冠”,我觉得改得还是不好,不如像小玉米说的那样叫“郎平传”。郎平是绝对的主角了,其他的人物形象就不妨扭曲一下,搞低一点,来衬托我们的主角。陈忠和就是一个说福建话的小瘪三了,看起来没什么本事,就无条件支持郎导,奥运会前一夜还去跟美国教练“通敌”,我要是陈忠和我肯定也气得不行。女排姑娘也闹矛盾了,80后90后了,又是捏屁股了,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感谢郎导来调停。女排水平也不行,打比赛输得滑稽得很,里约奥运会和巴西半决赛才一不小心撞了运了赢了。那些不了解女排看了电影的人,怕是不会相信陈忠和也是很有本事的教练,女排姑娘之前输的球也打得很尽力很精彩吧。
偏偏要搞出一个绝对的主角,还歪曲配角来衬托主角,你说恶心不恶心?
可是郎平也不是这样的人呀。你看比赛转播郎导那么平易近人,指导的时候说的都是人话,哪像剧里巩俐演的那样,输球了板着个脸在纸上写写画画,也不知道叫暂停。又这么叛逆,搞得像玛丽苏剧里的女主角一样,一个电话就把中青队的队员全调到国家队里了,好像脑袋不太好使的样子。体委的官员也迂腐得很。现任的女排姑娘演自己都演得别扭,张常宁沙排出身喜欢转球,朱婷有点闷,这些只是她们小小的特点罢了,偏拿出来当哏反复讲(我记得说张常宁转球说了要有三次了,张常宁一共出镜了几次?普通观众看完就只记得张常宁喜欢转球)。朱婷给郎平一激终于喊出来了,但排球本来就是要喊出来的运动啊,朱婷怎么闷到不会说话。不知道演的时候女排姑娘们有没有觉得隔应,这些女排姑娘绝对不可能是电影里拍的那个样子。
人物形象塑造的那么失真,你说恶心不恶心。
你说这是影视作品,这个允许虚构,但是中国女排又是多么严肃的话题,绝不应该被这么扭曲。大部分观众来看这个电影图个啥?除了让普通观众看个热闹,是不是也该让那些稍微懂点排球别总给恶心到?是不是得尊重一下他们的情怀?我们来看的是中国女排,不是郎平郎指导的奋斗史和心路历程(当然我很喜欢现实中的郎指导),你可以把郎平当做主线人物,但把她当做绝对主角,还给电影起“中国女排”“夺冠”这样误导性的名字,你这不是妥妥的跑题了吗?关于身份认同,对爱国定义的探讨,使得这个片子不那么红专,我觉得再好不过,但是这些思考只该是锦上添花,你应该先把“女排精神”是什么讲好了,再讲别的,不能让那别的喧宾夺主了。表现“女排精神”的手法还是太生硬了,80年代训练累到趴在地上起不来了,16决赛前夜队员聚众卖菜,陈忠和几次明显后期改台词的强行点题,我想说,就这?
但是我又能怎么说呢,这片子明显给剪过了,剪到我弄不清陈可辛到底想表达什么,剪到我无法猜测它的原貌。我看到某种妥协,陈想说的话玄学般吞吞吐吐说了一点,叛逆也叛逆得乖巧。至少这片子能放出来,他们肯定这么想。
于是我感到双重的恶心,和深深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