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伍尔夫
我发现,我的很多读后感都是错误的…
今天我看了一些伍尔夫,得到了许多启发。我有时怀着过分激动的心理打开一本享誉而我从未见过的书,却很失望地发现它也是用一种油腔滑调的故作幽默的口吻说话,或者也在记叙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庸俗的事情。
《到灯塔去》中也是如此也不是如此,繁复的意象,女主人公对“英国菜”令人尴尬的无知的纠结,等等等等,重复重复。
我长久有一种感觉,我期待将其表达,落在纸上一看,又是什么狗屎,这让人沮丧。我期冀感受的直接表达,于是我想要不给主角起名字,不设置环境和背景,啥都没有,但是这样实在说不出来啥,表达感觉也实在无从谈起。
表达感觉也许不如设置感觉的情境,然后诱导“听者”进入情境来得有效。
设想你在和一个对其有特殊感觉的异性聊天,你们边走边聊,聊着上一次考试,聊你的朋友的事情,聊近来的娱乐新闻云云,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一起走向森林深处,潮湿的天气,他说话的语调,他的停顿,他的表情,他走路的姿势,他的鞋发出的声音,重要的是你们之间的奇妙空气。而无效的对话将你们连接起来,做这奇妙空气的载体。
伍尔夫笔下的场景,延伸的“她给詹姆斯讲故事”的情节,“小鸟骷髅头”之类的物象,它们在共同构筑一种奇诡的直观感受,而这种感受存在于纸外和字里行间。仿佛在参观一栋老宅,本来只需要获得一个直观的大体的感受,但“说者”则需要不厌其烦地介绍紫色厚法兰绒窗帘的质地,红木椅子靠背上的雕花,主人床上那种旧式的蕾丝繁多的四组白色枕头。是这些构成了那个直观的大体映象,而不是一个专制的,作者强行赋予的形容词。
与此同时,对“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定、解说的内在精神”的细致入微的描写顺便带缓了读者的阅读速度。
我不知道说得对不对,但伍尔夫真真正正把人复杂微妙的心理感受写出来了,而绝大多数人甚至绝大多数作家都无法做到。光从这一点说,她就是一个太太太太太太了不起的作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