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
一声振动引起的慌乱并不代表什么。
“xx赞了你的说说……”
我就很无趣地退出TIM,在主界面上乱翻。
由于过于菜鸡的游戏技术和没有人和我聊废话天的情况,我手机的大部分用途是(广义的)阅读。但是我意识到,除了“新”的绝对优势,网民群体不假思索的码下的文字质量比作者群体经过深思熟虑的文字质量低得多。
前几天把知乎卸了,不喜欢那种故作亲切的口吻,几乎统一的“知乎正确”的立场,尖酸刻薄的口吻和抖机灵,频繁出现于推荐的“xxx好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千篇一律的漂亮面孔,重复的刺激让人心烦。
不上网课的话应该把B站也给卸了。小破站已经不是初二时二次元和肥宅的世界了,不过我也从来不是一个二次元的人。我其实挺喜欢B站的,没有观点的快乐源泉,完全正能量。有些UP视频质量很高。但是我在上面浪费了很多时间。
微博是第一次玩,微博上的声音比别处多,同时平均骂人水平高。但是我昨天和今天刷同样的内容,舆论的方向可能有巨大的反转。
APP之间的切换。TIM,B站,豆瓣,新下的微博,网易云音乐,人人视频,迅雷,KEEP,有道词典,小猿搜题。不受控制地浏览,同样的怅惘。
我双手间捧着的这个荧光方块,是我的信息来源,沟通工具,学习工具和娱乐场所,它什么都是,严密地包围我,我渐渐意识到,我好像有点上瘾了。
是突然的刺激,然后逐渐怠惰的感觉,事后的愧疚感,没有提供所期待的快乐量。
用户体验设计的程序猿奋力工作着,APP们更易上瘾,我的自制力又那么薄弱,what a tragedy.
今天的阅读理解中作者激扬地说“不要消极避御,而要主动驾驭”,可是我根本做不到。总是有这种理论上振奋人心的高昂论调,不顾实践上的困难重重。
“说的轻巧。”
高中换了一个思路:与其让薄弱的自制力与诱惑斗争,不如逃离诱惑。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高中三年基本上都是出去写作业,自控力缺陷太严重了。
所以我计划逃离手机,替换成我的红色老人机,MP3(哇好古老的词汇),照相机,运动手环,Pad,笔记本电脑。总有一天我会有钱买到这些东西(按计划是大学),然后我得以实践我的逃亡。
今天读到一句话,“人们唯一无法感到幸福的理由,就是无法自己在房间里独处。”
看会书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