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撒哈拉:关于生活,无关修行、救赎及其他——评《撒哈拉的故事》
如果三毛想去撒哈拉,那她是一个有别样浪漫的小女孩;如果她去了撒哈拉,那她是如今格外流行的片面果断的女强人;可是三毛留下来了,在昼夜温差五十度环境极其糟糕的撒哈拉。如果她留在那里,花爹爹给她的钱,去国家旅馆吃饭住宿,过欧洲人的生活,偶尔感受撒哈拉风情,那她是一个有钱的女人。可是三毛选择在撒哈拉生活,整个陷在撒哈拉里面,是异乡人也是本地人,依此我可以说她是一个可爱的女子。
今天晚上一下看掉《撒哈拉的故事》,觉得这本书火有它的道理。就简简单单讲了她在撒哈拉的故事,无关现在风行的书的外封上大大写的“救赎之路”或者“灵魂修行”。[我非常不喜欢书的外封,因为我总是会把它弄皱,而我的书总是借别人的(非常不要脸),所以这次我直接把外封拆了丢在丁老师家。]冠上这些名头的书总是更好卖。单是这本书的简单便使它多一层真诚。加之猎奇属性,毕竟很少人去过撒哈拉。
三毛絮絮叨叨的可爱文笔,和她文笔下的率性又麻烦的日常,寥廓又落后的小镇阿雍,理性又不成熟的荷西,苦痛又感动的故事。点点滴滴记录下她在撒哈拉的生活。
我喜欢三毛平淡又浪漫的叙述语气,讲她和荷西的生活,讲请荷西的同事吃饭,讲这里的男人女人,讲胸衣、下体出血、表白的荷西同事而无所顾忌,讲洗澡、做中国菜、钓大鱼、花钱、大晚上去看小乌龟骨头和贝壳、装修家,奇奇怪怪的经历。我喜欢她夹带一些中华文化或佛家道道的论调。我喜欢她不标榜什么的随性姿态,直白地说“我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也是值得尊敬的(虽然那时候女权主义尚不流行),说那些撒哈拉威人弄她的口红,弄乱她的家睡她的床时口气平平,一些很市井气的无耻行为她也无奈,对于一些道德上的事情她无所谓。我喜欢她疯的样子:没有圣母情怀,对路人、黑奴、邻居的善意出于直觉,而且转眼就忘;同时坚定硬气地保持对童婚、奴隶制度等的鄙夷。
可贵的是她知道撒哈拉生活是要受苦的,这一点比很多现代人强得多。这里有昂贵的房租和物价,淡水缺乏,环境恶劣;还有圆滑势利贪婪无耻的邻居,各种以风俗名义保持的恶习,奴隶制度和歧视,不稳定的政局和内战纷乱;远离亲人,也不多见到荷西。这些比台湾生活艰难得多,但她坚定地待下去,因为她知道她来撒哈拉就是要体验撒哈拉的生活的。她想要的撒哈拉并不只是一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梦幻剪影,却把这里的丑陋包括在内了。
相较于现代人(我这篇里面批评了好多现代人…其实就是我自己)的想要这种想要更为高级。“诗和远方”或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基于对那种美好生活的无由幻想和对城市压力生活的逃离欲。可是隐居生活有蚊子,有热夏天和冷冬天,有农活,没有空调,没有信号,没有城市,没有电影院,没有火锅店(但是电影院和火锅店扬州多的是),没有朋友,没有什么钱。“戴月荷锄归”时往往腰累的都直不起来,浑身都是黏糊糊的臭汗,衣服馊臭。想到这里,我就不太想隐居了。
《刀锋》中拉里想去游荡,同时他为自己的游荡生活承担了全部责任,所以拉里不是浪子。三毛同理,体验生活时她便知道生活有苦有甜,可能苦多余甜,但是她义无反顾地去了,只是为了体验本身,为了将小女孩在《国家地理杂志》里感受到的前世熟悉感通通经历一番。她的“莫名奇妙”得到了实在的实践,不是去享受生活而是去体验生活。这样才是一种真正酷的生活方式。
看这本书时我常有同感。三毛在给爹爹姆妈的信里写:“我太幸福了,许多人是一生只活一次,但我活了许多不同的人生,这是上帝给的礼物。”这也是我想要的。“每页页上床时,一定要觉得——今天可真活了个够——那么你的一生都不会有遗憾。”这是我想要的。“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这是我想要的。
初三写过的命题作文“经历就是收获”,高一的时候我确定说“生活关于体验”,同时我过于胆小懦弱,希望有好的成绩,上好的大学,有好的工作,以保证稳定的未来。我不断权衡妥协着,三毛的洒脱让人羡慕,但是只是羡慕,奇怪的是十七岁我就度过了看一本书被一本书洗脑的阶段(以前不是这样呀喂)。
还有我觉得之前我看到关于三毛和荷西的爱情的墙文/公众号文写的太过火,荷西不是三毛遇见的唯一男人。三毛信里写(忘掉原话了):“我对荷西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爱,但他在一起总是很自在。”这也是很好的状态。关于她和撒哈拉过于抒情的文字还是太过火(怎么感觉可能只是因为我现在不喜欢煽情),不妨回归到书本本身。
我衷心羡慕那个三毛笔下的三毛,追求精神自由,体验生活,无关修行、救赎及其他,对待生命率性又认真。
我希望我的以后的生活可以与这有些相像。
[和书评没有关系的一些就没有展开来写啦,还有要说的是,今天晚上骑车经过一排小吃店,闻到鱿鱼和佐料的香气,烟火味很重,但是我突然觉得幸福极了,夜色恰到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