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真实。

一生很大,贯穿几代兴衰荣辱,漫溯一个时代;一生很小,不过柴米,爱人,悲喜,数点而已。

福贵作为一个败光家产的富家子弟,经历过民国政府、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统治,我们读他的悲惨遭遇,看着他一次次侥幸存活,看着他所爱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这点在小说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不禁陷入黑暗与深沉。明确指出的二十年的变迁,几个镜头概括一个人的一生,那些深刻的苦痛被浓缩,便更显得苦痛,有时候,时间才能冲淡一切。

与没看过小说和电影的朋友概括电影的内容,不过是福贵怎么怎么样,谁与他是什么关系,最后怎么样死掉了。一遍捋下来,我自己都觉得极其荒谬:一个人一生中怎么会死这么多人?但在看小说和电影时,我都没有感到一丝虚假。那些离奇的巧合和死法固然是荒谬的,但当我们深入福贵的一生,我们不妨说那是许多不幸人生的叠加与组合。老全死于国共内战的炮火,有庆死于大跃进时大炼钢铁的风潮,凤霞死于文革时的革命小将的过于年轻,和“反动学术权威”的缺席。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其中的不幸,所以说福贵象征的是一个时代所有的人,福贵的苦痛是一个时代的苦痛。

没有讽刺,没有刻意揭露,没有宏观描写,只是在安静干净地讲述一个活在时代里的普通人的一切遭遇。

让我们把目光投射到人物本身上去,我看到的不是盈满流溢的温情,而是人在命运夹缝里挣扎时表现出的真实情感和温存。在冷色调的叙述中,若干颜色鲜艳的画面使人颤动。

面对满山满岭的死人,大雪,苍天,静。两个活着的人,头脑和思绪被冻得冰凉,悲伤也麻木了,“回去了,可要好好活啊。”

更在归去时,与女人相拥而泣,这时他们什么都没有,却又有了一切。窄巷,薄雾,凌晨,粗糙却仍然红衣的女人。几年的不见,所有的痛苦与灾难,那些独立、坚强,孤身一人时再不能引发泪水的寒冷干燥的风,此时均化为乌有。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脑中存了许久的诗句终于有了一个明亮的诠释。

直到尽头的街道,屋内是灯光,屋外是夜。一个怀着沉重过半生心思的人,一个坚守善良、终于释怀的人。“春生,你记住,你欠我们加一条命呢,你得好好活着!”她的声音很大,谁都可以听清楚,在绝望的春生心里,又该如何飘荡,似乎面前的街道有了尽头,尽头处有光。

在一个人人与之划清界限的年代,一个曾经与他有深仇大怨的女人,只看到了一个绝望的人。她原谅了他,在没人接纳他的时候接纳了他。空荡的街道,没有路灯,她的选择,空白无字,掷地有声。

也许,这就是在一切冰冷的现实背后,始终没有被磨灭的温情。
早上,打包好一盒饺子,背着有庆上学。没到放学的时间,父亲得知了儿子的死亡。那种真切的悲怆和哭喊,徐有庆的小手沾着血污,在仓促中无处安放,在担架外面的空气中晃荡着。

母亲在坟前失去理性。有庆很可爱。有庆从来没睡过一个好觉。有庆如果我拦住你爸,你就不会死了。

在血与忙乱之中,英姿飒爽、清高不屑的小红卫兵终于软弱下来。“王大夫行,他是教授,他行,他一定行。”当“反动学术权威”终于得到承认,他已经不省人事。

当面对死亡,人们顾不上政治正确。人们总是知道一点关于什么是真的。

镇长昂扬地说:“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介石的茅坑里,叫他睡不着觉,吃不上饭,拉不了屎,台湾就解放了!”人们欢呼,就像台湾真正解放一样。

福贵好不容易保全了皮影上的铁丝,有庆大叫,“不解放台湾了?”镇长乐呵呵地只是说,“台湾是要解放的,要解放的。”

大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就像哄小孩一样,这目的不过是执行政策,不究原因,不究对错,不去思考,只是执行。是千年奴役的惯性所致,是生来愚昧,还是时局所迫,不得而知。但所有人都意识到它的荒谬,却又不加质疑,选择与其他人一起陷入臆想的狂欢。

好笑吗?病态吗?但我仍能在自己与别人身上,看到这样的影子。

二喜在徐家画的毛主席头像逼真,是因为之前在工厂画过几百个,有着足够的练习;二喜娶走凤霞时,对毛主席头像说:“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把徐凤霞同志接走了。”;福贵举着毛主席的画像,对着女人没好气的“退回去”,愕然。

拍照时,轮船的木板架上,所有人露出幸福的微笑;拍照后,看着木板被迅速抽走,福贵毕竟是老了,没反应过来,看着木板,一脸茫然。

电影把历史书上一些不是考点、难以理解的名词的一小部分,展现在二十世纪、没有过去的少年眼前。

看罢电影《活着》,我没有看出福贵是怎么自强不息、与命运作斗争的。反之,我看到人性的愚昧、贪婪、自私、圆滑、畏缩,看到了局限在时代中很快失去棱角的挣扎,看到人们只能让痛苦在时间中去沉淀,看到那些纵情的悲怆与哭喊,我实在无法冷眼旁观一个个现在情感中无法自拔的人。

但是,我也看到人的善良、勇敢,一个小小的、里面永远有爱的家。一切都是为了那屋子里的人,而所有人都在慢慢变老。

人的本性从来不是伟大光辉的,但阴暗中的那点闪光,把一切都照亮。人性的存在,从来都有意义。

活着。没有目的。只是活着。

没有人知道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真实。

附:小说与电影的不同之处(可能有遗漏)
1.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电影以第三视角叙述。
2.小说中父亲掉入粪缸而死,电影中父亲在福贵败光家产后被当场气死。
3.小说中不存在福贵演皮影戏的情节。
4.小说中老全死于偶然,电影中老全为寻找战友牺牲。
5.小说中福贵一家是农民,电影中福贵一家是城市户口,政府还为其安排了送热水的工作。
6.电影中添加了饺子这一物象。
7.小说中有庆死于过度抽血,电影中有庆是被县长开车误撞死的。
8.小说中二喜是个偏头,电影中是瘸子。
9.小说中凤霞死于不可遏制的产后大出血,电影中添加了王教授这个人物。
10.小说中凤霞的儿子叫苦根,电影中叫馒头。
11.小说中春生由于文革中的折磨得自尽了,电影中添加了春生几次三番上福贵家致歉的情节,他也应该没有自杀。
12.小说中最后家珍病逝,二喜被钢板夹死,苦根吃豆子撑死;但电影中三个人都没有死,结局还是富有希望而较为“大团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