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 少年——评《死亡诗社》
10月15日,我们在学校报告厅看完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
故事发生在一向保守守旧的威尔顿预科学院,新任教的文学老师基丁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教会孩子们浪漫与自由。最后,因为尼尔自杀的悲剧,基丁老师被迫离开学校。
尼尔是全剧中最感染我的角色。热情、真诚、自信,顺从父母和老师,十七岁的他是个全A生,但决不是书呆子。身材修长,面庞初着线条和轮廓,琥珀色的眼睛深陷而柔和。在基丁老师的课后,尼尔希望去试镜《仲夏夜之梦》时受到室友理性的阻拦,尼尔说:“我连用此念头自娱片刻都不行吗?”。表演结束,尼尔父亲再次用强硬的口吻对尼尔宣布转学的事情,尼尔再一次答应了。谁都没想到,这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在当晚安静地脱掉了衣服,安静地拿起了枪。他死的很干净,没给妈妈留下一件麻烦的需要清洗的衣服,没留下一句话。
这是他最后一次听从父亲的建议。
我理解尼尔。我的家境亦平凡,责任亦沉重,灵魂亦时常飘逸高远。尼尔的浪漫主义思想禁锢在心底,基丁老师所做的不过是释放了它。尼尔的父亲作为自己人生的失败者,提前为儿子规划好辉煌成功的人生。我们的好学生尼尔,会考上最好的预科学校,毕业后会学医,然后成为一名医生,然后功成名就,家庭圆满,为邻里所称道,此时尼尔的父亲便拥有了一个值得骄傲的儿子。
尼尔顺着父亲的期望往上爬,可他所注意的是父亲眼中的歪门邪道,他所爱的并不能带给他一个成功的人生。尼尔和我们一样把现实看的清清楚楚,把因果想得明明白白。家境,现实,未来,父母期许的目光,尼尔知道他应该走哪条路,但他不想。
现实脚下的人永远不可能自由、浪漫而高大。尼尔只有死。
当基丁老师的皮鞋踩在讲台上,权威和现实被踩在脚下。他没有反抗,他只是站起来,他看得更高远。
当十六七岁的少年,身材纤长,西装革履,他们的目光透过百载岁月,投到年纪相仿的人身上。山穴洞中,迷雾林里,他们暖和又冰凉地聚到一起,梭罗的话被正在变声、高高低低的嗓音念出。写在稿纸在课上朗读上不怎么样的诗,关于爱情、真理和美。我看见他们慢慢深邃却又清澈的眸子。
一切都这么真实。
剧院门口,尼尔的父亲对基丁说:离我的儿子远一点。
基丁错了吗?他违反校规的学生错了吗?我只知道,自由和青春从没有什么对错。浪漫是牢门的钥匙,基丁老师带领他们逃了出来,可这些少年尚没有学会管控自己的行为,这产生了后果,自由从来没有错。
可他们站在旷野之上。
回顾全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纪律与自由的冲突,少年们的喜怒哀乐,冲动与懦弱,第一次野性的嘶吼,第一次陷入疯狂的爱情之中,第一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审视自己,第一次见证年轻的死亡。
似乎所有的青春都由悲剧结尾。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 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击溃,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当电影结束,停留在脑海的是一个初着灯火的山洞,和那些思想开始明亮的少年。
而当他们站在桌上深情呼唤“O CAPTAIN MY CAPTAIN”的时候,一切都已过去,而一切才刚刚开始。